晴時多雲

自由廣場》重新思考勞動政策 維繫台灣生產力命脈

◎ 林逸民

台灣新生兒一年出生數已降至十四萬人,相對於高峰時期一年曾有四十四萬人,從數學上很明確可以看出必然發生勞動力嚴重短缺,不需到這十四萬新生兒長大後的年代,當前,台灣不論製造業、服務業,自半導體產業,到營造,到餐旅,到農業,全面性短缺人才,已經嚴重影響國家發展。

勞動力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全盤重新思考的時刻。過去,政府內部有許多陳舊觀念,抱持著保護主義的錯誤想法,認為外勞會「搶本勞工作」,這種想法是對市場經濟根本理解錯誤,產業有上下游,工作也有不同性質,產業鏈與工作鏈是互補關係。

目前台灣同等工作薪資最高、最容易就業的地方是台北市,台北市外的縣市人才移居者加上通勤者估計超過就業人口半數,今天如果規定台北市以外的人都不能在台北市工作,台北市的就業情況會如何?相信所有人都會回答必定變得極差。

同樣的道理,放大到整個國家也是。新加坡、以色列都是善用引進生產力而成為富強國家,小小的新加坡外籍工作者超過一百四十萬人,占總就業人口將近四成;馬來西亞人口三千三百萬人,也引進了三百萬外籍勞動力。

過去台灣對勞動力的思維採取固陋的保護主義,導致政府所有部門的法規都是以防堵為前提,認為外籍工作者是「補充性」,只是開個涓滴小洞,再設下重重限制,申請需要鉅細靡遺的管制業別、工作項目,各種禁止項目,有如防範洪水猛獸。

這種思維在過去就已經是錯誤,如今台灣全面缺工,少子化註定本勞年年減少,外籍工作者已經不是「補充性」,而是必然成為勞動骨幹,再不改弦易轍,台灣的發展將受嚴重拖累。

如今從半導體業就開始搶人,半導體業都補不滿所需員額,搶到其他製造業嚴重缺工,製造業再向服務業搶人,使得服務業全面哀鴻遍野,許多公司戲稱「只要有手有腳」就收,就業市場上一個普通畢業生有五個以上職缺任君挑選,早已不是需要「保護」的時候。

從總體國家戰略來思考,當一年只有十四萬人出生,這十四萬人應該盡可能去做價值最高的工作,所以半導體業搶人也無可厚非,畢竟是台灣「護國神山」,不只經濟發展還有戰略作用,之後還要抽出國軍所需的戰力,其他工作職缺,應由外籍勞動力補足,而不是還想著要「保護」本勞去做那些工作,這才是合乎國家資源最佳化的邏輯。

不僅國防戰略,國際外交戰略上也相同,有越多外籍人士在台工作,當中國要侵略台灣時,各國就會越關切,因為有許多他們的國民在台灣。台灣是工商立國的國家,台灣的命脈繫於產業經濟的發展,而大量外籍工作者也是台灣的外交屏障,與半導體業的矽屏障一同保護國家安全。為了台灣的生存,勞動力政策已到必須全面鬆綁的時刻。

(作者是福和會、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、醫學博士)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 點我下載APP  按我看活動辦法

已經加好友了,謝謝
歡迎加入【自由評論網】
按個讚 心情好
已經按讚了,謝謝。

編輯精選

載入中